• 火车票
  • 汽车票
  • 买机票
  • 订酒店
  • 查公交
  • 站站搜索
  • 车站搜索
  • 车次搜索

宜兴陶瓷博物馆

更新时间:2024-04-25

别名
无锡宜兴市陶瓷博物馆
官网
点击查看
门票
15元
开放时间
08:00~17:00
建议游玩时间
2小时
博物馆等级
国家二级(文物)
旅游景区级别
4A
所在地/隶属
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市丁蜀镇丁山北路150号

基本介绍

宜兴陶瓷博物馆,一座“东方明珠、陶都之光”的艺术宝库,是中国规模、影响较大的专业性陶瓷博物馆,在海内外都享有较高的知名度。从新石器时代中期至今的7000多年漫长岁月中,宜兴悠久的制陶历史和灿烂的陶瓷文化通过8000余件各个历史时期的藏品在这里得到充分诠释,无数能工巧匠孕育出的巧夺天工的艺术珍品,展示了宜兴的风采,凸现了陶都的地位。而陶瓷,也始终是宜兴对外宣传的“窗口”和走向世界的“名片”。陶瓷是宜兴引以为豪的生命赞歌,无数的能工巧匠孕育了巧夺天工的艺术珍品,汉代的陶器、两晋的青瓷、宋明的均陶和明清的紫砂,以及当代的彩釉陶、美术陶、精陶等品种,展示了宜兴的风采和凸现了陶都的地位,始终是宜兴对外宣传的“窗口”和走向世界的“名片”。

展厅展馆

精品馆

陶瓷的产生和发展是一部灿烂的物质文明史,而宜兴陶瓷的发展有着鲜明的文化特征,七千多年的制陶史是辉煌的陶文化发展史。尤其从明清时期开始,紫砂陶器的盛起与均釉陶器的成熟,大批文人的参与和具有文化特征的产品使宜兴以独特风貌蕴育了它陶都的地位。随着文明的进步,人们在制造生活用品时不仅仅满足了实用,同时本能地追求起造型的平衡、色彩和装饰的美观,追求悦目的并具文化气息的感官效果,开始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陶器的特征令人感到质朴和温馨,更符合心理的接受。紫砂器古朴端庄的造型,书法、绘画、金古的揉合,以及均釉陶器的深沉大度和雍容高雅的造型和堆花装饰,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他宜兴陶瓷品种,是这种形式的延续和升华。陈列在精品馆的不同门类、不同品种的珍品,是宜兴陶瓷文化的缩影和见证。历史的沉淀和当代的名匠名师为我们展示了一幅绚丽的画,让我们来领略先人的智慧、大师的风采、名人的佳作和瞻望宜兴陶瓷的未来。

青瓷馆

宜兴青瓷的生产始于西周时期(公元11世纪-前771年),隋唐时(581-907年)品种较多,产量较大,工艺日精。青瓷质地细润,釉色晶莹,青中泛蓝,如冰似水,宛若碧峰翠色,犹如一湖青水;其造型典雅秀逸,装饰端庄雅韵。

紫砂馆

宜兴紫砂陶器始于宋代(960-1270年)中期,紫砂壶的大量出现则始于明代中期(488-1620年),除壶以外,主要品种还有盆、瓶、文具、雕塑等。紫砂属无釉陶器,质地细腻,含铁量高,可塑性好,烧成温度比一般陶器高,胎体物理性能与其他陶器也有所不同,具有适当的透气性、且冷热骤变不易炸裂,用其制作的壶泡茶,可以使茶的纯香得到最佳的发挥。紫砂壶的兴起是缘于文人阶层,逐渐赋予它文人艺术品的性质。它讲究造型和实用功能,镌以书画或以象生决塑器,且留有作者印款,是宜兴特有的陶器工艺品。

均陶馆

宜兴均陶,即均釉陶器,又称“宜均”。宋代(960-1279年)就以独特的制作工艺、端庄的造型和富有特色的釉色著称于世。史上记载的名窑有明嘉靖、万历年间欧子明的“欧窑”和清乾隆、嘉庆年间葛明祥、葛源祥的“葛窑”。均陶之美,首在釉色,有蓝均、红均、铜均、白均数十种,以蓝均最为珍贵。堆花工艺西晋时(265-316年)已有出现,唐宋时期(618-1279年)极盛,明清时期(1368-1911年)融入均釉陶器,相得益彰,创造了宜兴特有的陶瓷工艺品种。均釉堆花陶器主要以园林庭院实用陶器为主,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民间工艺特色。

美彩陶馆

宜兴美彩陶即宜兴美术陶瓷和彩釉细陶,属陈设艺术陶瓷,是在汲取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陶瓷艺术新葩。以雕塑、花瓶、灯具、壁画和其他实用工艺品为主,釉色丰富,装饰绚丽典雅,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和实用功能。

精陶馆

宜兴精陶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发展的陶瓷新品种,兼有陶和瓷的特点,堪称陶中精品。精陶制品呈色稳定,和谐悦目,具有较好的耐冷激变性能和较高的抗冲击强度。精陶产品以成套餐具、茶具、咖啡具为主,还有盘、瓶、文具等陈设实用工艺品。其中的精炻器产品更具特色,造型简练,装饰明快,材质优异而畅销国际市场。

交通指南

乘车路线

宜兴市内乘坐宜兴6路,到华都广场站下车,步行或打车前往。外省市可乘坐长途车到丁山汽车站,步行即可。

自驾路线

1.无锡方向:

走沪宜高速,朝宜兴/杭州/张公洞方向行驶,在西坞枢纽转入长深高速,从宜兴/G104出口离开,沿G104→丁山北路行驶即可。

2.杭州方向:

走长深高速,从丁山/新庄/S230出口离开,沿芳溪线→紫砂路/公园东路→丁山北路行驶即可。

如有意见、反馈、侵权或投诉等情况,请联系
邮箱:电话:
“扫黄打非”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4 闽ICP备18026954号-27 cnhuoche.com 火车网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