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火车票
  • 汽车票
  • 买机票
  • 订酒店
  • 查公交
  • 站站搜索
  • 车站搜索
  • 车次搜索

贵阳北天主教堂(圣诞活动)

更新时间:2024-04-27

所在地/隶属
贵州省贵阳市云岩区陕西路166号

基本介绍

贵阳北天主堂,位于贵阳和平路。它是一座俱有中国古建筑特色的教堂,因地势高峻,格外显得雄伟壮观。这座教堂是东西向,长四十公尺,宽十八公尺,檐高十四公尺,教堂正身面积为六百四十八平方公尺。教堂正面是矗立东向、宽十八公尺、高三十公尺的高大牌坊。牌坊上满布浮雕,全是彩色的中国画的山水花鸟人物,千姿百态,蔚为壮观,民族艺术色彩相当浓厚。堂内顶部系三大半圆顶,即穹窿,两旁彩色玻璃窗为长形尖顶,牌坊上三大玻璃窗为圆形,这又是西方教堂特点。中西合壁,配合有致。牌坊下设正门三道,均配以石刻对联。中门的对联是:“主保功高亿万生灵瞻若瑟,救世恩厚百千士庶赖耶稣”;横额是:“万有真原”。右门的对联是:“圣德纯全九州瞻仰,神恩浩荡万国钦崇”;横额是:“务本”。左门的对联是:“景教流行中外禔福,真道昭著圣德同归”;横额是:“寻源”。教堂后面是高耸西向,高三十二公尺的五层阁楼,即钟楼。从钟楼顶层可远眺贵阳全城。在钟楼第三层嵌装报时巨形钟,钟面直径一丈余。教堂铿锵的钟声,余音缭绕,在四五里内,远近皆闻。钟楼脚下种植花木,两侧是主教及其他神职人员的住所,环境幽静宜人。钟楼底层大门上有石刻对联及横额。对联是:“画阁钟鸣千里应,名园花放四时新”;横额是:“且住为佳”。

历史沿革

天主教1781年就已传入贵阳,是年底,中国神父孙本笃从四川来贵阳传教。至1798年,贵阳信奉天主教的教徒已有一百人。教徒集银九十二两,在猫猫巷买了一所房屋,作集会念经和接待神父的地方。这就是贵阳称为“天主堂”的第一所房屋。

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反天主教的风潮骤起。地方官府下令全部拆毁。贵阳的第一所“天主堂”仅存在了四年。但这一旧址,后来成了北天主堂基地的一部分。贵州天主教于1846年3月26日,按照罗马教廷的指示,从四川重庆教区划分出来,成为独立的贵州教区,但仍属法国巴黎外方传教会管辖。贵州教区第一任主教是法国传教士白斯德望。他于1849年3月18日,在重庆由法国传教士范若瑟主教祝圣为主教后,来到贵阳就职。他依仗1844年的中法不平等条约——《中法黄埔条约》,要求清政府停止“教难”,准许传教自由和发还教堂等教会产业。1850年一所非民房式的天主教堂落成,教堂的正门和正门牌坊顶上,以及屋脊中央竖有十字架,惹人注目。成为贵州第一所正式的天主教堂,亦是贵州教区的主教堂。

到了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贵阳的教徒已发展到约二千人,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因教友群众逐渐增多,原有教堂已不能容纳,遂将其拆除重修大教堂,贵州教区第三任主教法国传教士李万美,将原教堂拆除,重新修建较大的教堂,由法国传教士毕乐士负责监工修建。毕乐士遍访中国古建筑专家,又融西方教堂建筑之精髓,造一座贵阳标志性的建筑物,但在教堂就要修建竣工时,1875年12月2日发生一场火灾,教堂全部付之一炬。传教士和教徒们眼见教堂被焚毁,立即筹划再次动工兴建。

1876年将新堂建成。建成后的贵阳北天主堂以其中西合璧的建筑特色驰名中外,它因地势高峻显得雄伟壮观,堂身四十米长、十八米宽,大厅面积约670平方米;教堂正面耸立着一座高大牌坊,高30米,牌坊上千姿百态的中国传统彩绘彰显着建造者们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大堂顶部的三大穹窿,却是西方教堂建筑的典型特点;教堂后部耸立着32米高的五层钟楼,当时,从钟楼顶部可远眺贵阳全景。曾被法国制成明信片和邮票向全世界发行。

该堂采用中国传统建筑材料,传统施工工艺,传统装饰纹样并揉合天主教教义建造,具有西方古建筑传统制式和近代屋架人字型结构方式以及巴西利卡式型制,其正面的牌门和后面的钟楼与中部大厅组合协调,过渡自然,体现了较好的空间艺术性。它的史料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在贵阳所剩的历史建筑中,其典型性、仅存性都是独一无二的。

贵阳和平路北天主堂从建堂以来一直是教徒们诵经祈祷,恭敬天主的地方,仅在清代“禁教”和现代的“文化大革命”中宗教活动有过中断,尤其是文革当中的1966年,北天主堂遭到极大的破坏。1980年,中国共产党重申宗教信仰的政策后,人民政府多次拔款维修北堂。停止宗教活动达十三年之久的贵阳北天主堂重新响起了祈祷之声。

如有意见、反馈、侵权或投诉等情况,请联系
邮箱:电话:
“扫黄打非”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4 闽ICP备18026954号-27 cnhuoche.com 火车网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