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节

节气百科更新时间:2024-03-29

立春节

立春,又名打春、正月节,是二十四节气之第一节,由于它为春天之始,亦为节气意义上的一年之始,所以民间都把立春作为节日来过。传统的气象计算方法一般在冬至后四十六天为立春,或者在大寒后十五天为立春。句芒为春神,即草木神和生命神。句芒的形象是人面鸟身,执规矩主春事。在周代就有设东堂迎春之事,说明祭句芒由来已久。迎春是立春的重要活动,事先必须做好准备进行预演,俗称演春。然后才能在立春那天正式迎春。鞭春牛鞭春牛又称鞭土牛,起源较早。鞭春牛的意义,不限于送寒气,促春耕,也有一定的巫术意义。山东民间要把土牛打碎,人们急抢春牛土,谓之抢春,以抢得牛头为吉利。另外还有采茶祭春牛活动。除了皇历上有春牛图外,各地年画中也普遍刻印春牛图,作为春节期间的吉祥图。浙江地区迎春牛有其特点。

立春节由来

立春节

中国古代将立春的十五天分为三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蜇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说的是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立春五日后,蜇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再过五日,河里的冰开始溶化,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此时水面上还有没完全溶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鱼负着一般浮在水面。

自秦代以来,中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立春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而在自然界、在人们的心目中,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在气候学中,春季是指候(5天为一候)平均气温10℃至22℃的时段。时至立春,人们明显地感觉到白昼长了,太阳暖了。气温、日照、降雨,这时常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上升或增多。小春作物长势加快,油菜抽苔和小麦拔节时耗水量增加,应该及时浇灌追肥,促进生长。农谚提醒人们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大春备耕也开始了。虽然立了春,但是华南大部分地区仍是很冷“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的景象。这些气候特点,在安排农业生产时都是应该考虑到的。

在“立春”这一天,举行纪念活动的历史悠久,至少在3000年前,就已经出现。当时,祭祀的句芒亦称芒神,是主管农事的春神。据文献记载,周朝迎接“立春”的仪式,大致如下:立春前三日,天子开始斋戒,到了立春日,亲率三

立春节

公九卿诸侯大夫,到东方八里之郊迎春,祈求丰收。那么,为什么要到东郊去迎春呢?这是因为迎春活动祭拜的句芒神,居住在东方。后来,迎春活动的地点就不止是在东郊了。比如宋代的《梦粱录》中就记载,“立春日,宰臣以下,入朝称贺。”这就证明,迎春活动已经从郊野进入宫廷,成为官吏之间的互拜。

到了清代,迎春仪式更演变为社会瞩目、全民参与的重要民俗活动。据《燕京岁时记》中记载:“立春先一日,顺天府官员,在东直门外一里春场迎春。立春日,礼部呈进春山宝座,顺天府呈进春牛图,礼毕回署,引春牛而击之,曰打春。”清人所著的《清嘉录》则指出,立春祀神祭祖的典仪,虽然比不上正月初一的岁朝,但要高于冬至的规模。

立春节简介

立春节

汉族传统节日。流行于中国各地。农历正月间(阳历二月四日前后)过节。在周代,这天天子亲率三公九卿等到东郊迎春,祭祀。唐宋时,有鞭打春牛、送小春牛等,表示劝农春耕和祈求丰收,明清以来,有食青菜、迎土牛、浴蚕种、喝春茶等。

中国古代将立春的十五天分为三候:“一候东风解冻,候蜇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说的是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立春五日后,蜇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再过五日,河里的冰开始溶化,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此时水面上还有没完全溶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鱼负着一般浮在水面。自秦代以来,中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立春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而在自然界、在人们的心目中,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在气候学中,春季是指候(5天为一候)平均气温10℃至22℃的时段。时至立春,人们明显地感觉到白昼长了,太阳暖了。气温、日照、降雨,这时常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上升或增多。小春作

立春节

物长势加快,油菜抽苔和小麦拔节时耗水量增加,应该及时浇灌追肥,促进生长。农谚提醒人们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大春备耕也开始了。虽然立了春,但是华南大部分地区仍是很冷“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的景象。这些气候特点,在安排农业生产时都是应该考虑到的。在“立春”这一天,举行纪念活动的历史悠久,至少在3000年前,就已经出现。当时,祭祀的句芒亦称芒神,是主管农事的春神。据文献记载,周朝迎接“立春”的仪式,大致如下:立春前三日,天子开始斋戒,到了立春日,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东方八里之郊迎春,祈求丰收。那么,为什么要到东郊去迎春呢?这是因为迎春活动祭拜的句芒神,居住在东方。后来,迎春活动的地点就不止是在东郊了。比如宋代的《梦粱录》中就记载,“立春日,宰臣以下,入朝称贺。”这就证明,迎春活动已经从郊野进入宫廷,成为官吏之间的互拜。到了清代,迎春仪式更演变为社会瞩目、全民参与的重要民俗活动。据《燕京岁时记》中记载:“立春先一日,顺天府官员,在东直门外一里春场迎春。立春日,礼部呈进春山宝座,顺天府呈进春牛图,礼毕回署,引春牛而击之,曰打春。”清人所著的《清嘉录》则指出,立春祀神祭祖的典仪,虽然比不上正月初一的岁朝,但要高于冬至的规模。

立春节传统习俗

立春节

立春节,即二十四节气的立春日,古代立春节前一日要行迎春礼,举行祭太皞、芒种的仪式。民间也进行各项迎春活动,诸如打春牛、食春盘、贴春帖、喝春茶、剪春幡、咬春、戴春鸡、绑立春萝卜等。50年代以后,立春节活动多已和春节活动相融合,单独以此日为节者已很少见。

句芒神:句芒为春神,即草木神和生命神。句芒的形象是人面鸟身,执规矩,主春事。在周代就有设东堂迎春之事,说明祭句芒由来已久。?

浙江地区立春前一日有迎春之举。立春前一日抬着句芒神出城上山,同时又祭太岁。太岁为值岁之神,坐守当年,主管当年之休咎,因此民间也多祭之。迎神时多举行有大班鼓吹、抬阁、地戏、秧歌、打牛等活动。从乡村抬进城后,人们夹道聚观,争掷五谷,谓之看迎春。山东迎春祭句芒时,根据句芒的服饰预告当年的气候状况:戴帽则示春暖,光头则示春寒,穿鞋则示春雨多,赤脚则示春雨少。其他地区则贴“春风得意”等年画。广州地区则在立春前后,击鼓驱疫,祈求平安。?

迎春:迎春是立春的重要活动,事先必须做好准备,进行预演,俗称演春。然后才能在立春那天正式迎春。迎春是在立春前一日进行的,目的是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来。迎春设春官,该职由乞丐担任,或者由娼妓充当,并预告立春之时。过去在每年的皇历上都有芒神、春牛图,清末《点石斋画报》上的“龟子报春”、“铜鼓驱疫”,都是当时过立春节日的重要活动。

鞭春牛:鞭春牛,又称鞭土牛,起源较早,后来一直保存下来,但改在春天,盛行于唐、宋两代,尤其是宋仁宗颁布《土牛经》后使鞭土牛风俗传播更广,为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鞭春牛的意义,不限于送寒气,促春耕,也有一定的巫术意义。山东民间要把土牛打碎,人们争抢春牛土,谓之抢春,以抢得牛头为吉利。另外还有采茶祭春牛活动,湖北地区还举行龟子报春活动。除了皇历上有春牛图外,各地年画中也普遍刻印春牛图,作为春节期间的吉祥图。?

浙江地区迎春牛有其特点。迎春牛时,依次向春牛叩头。拜毕,百姓一拥而上,将春牛弄碎,抢春牛泥土回家,撒在牛栏内。由此看出,鞭春牛还是一种繁殖巫术,即经过迎春的春牛土,撒在牛栏内就可以促进牛的繁殖。?

立春节

打春牛:新中国成立前,开封民间的“打春牛”之俗最为出名,即事前扎糊“春牛”,其肚内要装以花生、核桃、枣等,“以立春日示众”,并以红绿彩鞭敲击,至破开时,争抢其肚内干果吃,据说老人吃了增寿,小孩吃了增智。

咬春:立春时还有自己的食品,主要是春饼、萝卜、五辛盘等,在南方则流行吃春卷,街市上都有不少叫卖春卷的小贩。此处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过去认为咬春就是吃萝卜,其实也包括吃春饼;二是所谓讨春就是迎春之意。为什么要吃萝卜呢?比较普遍的说法是可以解春困。其实咬春并不限于此,除解困外,主要是通气,使人保持青春不老。五辛盘是由五种辛辣食物组成,用葱、蒜、椒、姜、芥等调和而成,作为就餐的调味品。在林县一带“立春日”,民间常以白面烙制“春饼”,再以箩卜丝加葱,姜、蒜、韭等所调制的“春盘”,或称“五辛盘”卷而食之,俗称“咬春”,以为消灾除病之举。

剪春幡:在南阳镇平一带,农村妇女习于立春日用彩色绸布剪制“春鸡”、“春燕”、“春花”、“春柳’等,缀于小儿臂上,男左女右,以为立春之标志。绑立春萝卜豫西北民间,喜于此日将白菜箩卜绑于树枝上凉晒,据说可治疗咳嗽等病,需要时即取下用之。

戴春幡: 《汉宫春?立春》 辛弃疾 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无端风雨,未肯收尽馀寒。年时燕子,料今宵、梦到西园。浑未办、黄柑荐酒,更传青韭堆盘,“美人头上,袅袅春幡”。说的是古时立春节,女子剪彩纸为春幡,饰于发上。春幡又叫春幡胜,属于“胜”的一种,“胜”是一种头部饰物,分为人胜、华胜、幡胜等多种类型,可以用很多种材料做成,纸制较为方便。立春、冬至等节日,汉族女子有配戴各种各种漂亮的“彩胜”做装饰物的习俗,“幡胜"”是长条形,男子也可以配带.彩胜可以作为头饰,也可以缀于花枝等处以作节日装饰。

立春节饮食

立春节

春季气候变化较大,天气乍寒乍暖,由于人体腠理开始变得疏松,对寒邪的抵抗能力有所减弱,所以,初春时节特别是生活在北方地区的人不宜顿去棉服,年老体弱者换装尤宜审慎,不可骤减。《千金要方》主张春时衣着宜“下厚上薄”,《老老恒言》亦云:“春冻半泮,下体宁过于暖,上体无妨略减,所以养阳之生气”。春天在起居方面,人体气血亦如自然界一样,需舒展畅达,这就要求我们夜卧早起,免冠披发,松缓衣带,舒展形体,多参加室外活动,克服倦懒思眠状态,使自己的精神情志与大自然相适应,力求身心和谐,精力充沛。

饮食调养方面要考虑春季阳气初生,宜食辛甘发散之品,不宜食酸收之味。《素问?藏气法时论》说:“肝主春,……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在五脏与五味的关系中,酸味入肝,具收敛之性,不利于阳气的生发和肝气的疏泄,饮食调养要投其脏腑所好,即“违其性故苦,遂其性故欲。欲者,是本脏之神所好也,即补也。苦者是本脏之神所恶也,即泻也。”明确了这种关系,就能有目的地选择一些柔肝养肝、疏肝力理气的草药和食品,草药如枸杞、郁金、丹参、元胡等,食品选择辛温发散的大枣、豆豉、葱、香菜、花生等灵活地进行配方选膳。

立春节医药保健

立春节

春季养生另一方面,就是要防病保健。特别是初春,天气由寒转暖,各种致病的细菌、病毒随之生长繁殖。温热毒邪开始活动,现代医学所说的流感、流脑、麻疹、猩红热、肺炎也多有发生和流行。为避免春季疾病的发生,在预防措施中,首先要消灭传染源;二要常开窗,使室内空气流通,保持空气清新;三要加强锻炼,提高机体的防御能力。此外,注意口鼻保健,阻断温邪上受首先犯肺之路。

立春节有关禁忌

立春节

立春饮食春季气候变化较大,天气乍寒乍暖,由于人体腠理开始变得疏松,对寒邪的抵抗能力有所减弱,所以,初春时节特别是生活在北方地区的人不宜顿去棉服,年老体弱者换装尤宜审慎,不可骤减。《千金要方》主张春时衣着宜“下厚上薄”,《 老老恒言》亦云:“春冻半泮,下体宁过于暖,上体无妨略减,所以养阳之生气”。春天在起居方面,人体气血亦如自然界一样,需舒展畅达,这就要求我们夜卧早起,免冠披发,松缓衣带,舒展形体,多参加室外活动,克服倦懒思眠状态,使自己的精神情志与大自然相适应,力求身心和谐,精力充沛。饮食调养方面要考虑春季阳气初生,宜食辛甘发散之品,不宜食酸收之味。《素问?藏气法时论》说:“肝主春,……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在五脏与五味的关系中,酸味入肝,具收敛之性,不利于阳气的生发和肝气的疏泄,饮食调养要投其脏腑所好,即“违其性故苦,遂其性故欲。欲者,是本脏之神所好也,即补也。苦者是本脏之神所恶也,即泻也。”明确了这种关系,就能有目的地选择一些柔肝养肝、疏肝力理气的草药和食品,草药如枸杞、郁金、丹参、元胡等,食品选择辛温发散的大枣、豆豉、葱、香菜、花生等灵活地进行配方选膳。

立春节诗词

立春节

“今朝立春好天气,况是太平朝野时。”( 《广群芳谱?天时谱》杨维祯诗)中国古人向有立春咏诗的传统。

公元七六七年,杜甫写过一首立春诗:

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全盛时。

盘出高门行白玉,菜传纤手送青丝。

巫峡寒江那对眼,杜陵远客不胜悲。

此身未知归定处,呼儿觅纸一题诗。

唐朝立春日时兴食春饼、生菜,号春盘。杜甫这时忆起了当年在“两京”(长安、洛阳)过立春日的盛况:盘出高门,菜经纤手,一个个迭送白玉青丝,好不欢乐。可是现今经过了安史之乱,困居夔州(今奉节),再也不能过那样的立春日了,悲愁之际,只有呼儿觅纸题诗遣怀。

宋朝女诗人朱淑贞的立春诗,别有一番欢乐愉快的情味:

停杯不饮待春来,和气先春动六街。

生菜乍挑宜卷饼,罗幡旋剪称联钗。

休论残腊千重恨,管入新年百事谐。

从此对花并对景,尽拘风月入诗怀。

立春节

(六街指唐宋时就城的主要街道) (幡:唐风俗,立春剪纸或绸绢为旗幡形戴在头上,亦称彩胜,或合称幡胜。)

朱淑贞在立春日挑生菜,卷春饼,剪幡胜,好一派迎春景象。诗人感到新一年的良辰美景,都是吟诗抒怀的好题材。这首诗反映了宋朝京都立春日的欢乐情景,如此欢快的诗词在朱淑贞的作品中是不多的。

南宋范成大的立春诗反映了农村生活:

竹拥溪桥麦盖坡,土牛行处亦笙歌。

曲尘欲暗垂垂柳,醅面初明浅浅波。

日满县前春市合,潮平浦口暮帆多。

春来不饮兼无句,奈此金幡彩胜何。

竹茂麦肥,土牛笙歌,垂柳吐芽,河水泛波,还有融融春阳耀春市,帆船往来如穿梭。这自然激起了诗人的诗兴,而吟诗抒怀,是立春日剪金幡,扎彩胜无法比拟的。

立春节科学解释

立春节

二十四节气之一。春季开始的节气。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为立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节,立,建始也……立夏秋冬同。”古代“四立”,指春、夏、秋、冬四季开始,其农业意义为“春种、夏长、秋收、冬藏”,概括了黄河中下游农业生产与气候关系的全过程。中国幅员辽阔,地理条件复杂,各地气候相差悬殊,四季长短不一,因此,“四立”虽能反映黄河中下游四季分明的气候特点,“立”的具体气候意义却不显著,不能适用中国各地。黄河中下游土壤解冻日期从立春开始;立春第一候应为“东风解冻”,两者基本一致,但作为春季开始的标志,失之过早。中国气候学上,常以每五天的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0℃以上的始日划分为春季开始,它与黄河中下游立春含义不符。2月下旬,真正进入春季的只有华南。但这种划分方法比较符合实际。立春后气温回升,春耕大忙季节在中国大部分地区陆续开始。

立春节传承意义

立春节

立春是农历二十四个节气的第一个时节,经常是农历正月初旬,公历二月三至五日之间。中国自古以来以农立国,至今仍然是农业大国。尽管可耕地只占全世界的百分之六而已,为了提高单产面积,对农业的关注丝毫不能忽视,立春之节。顾名思义,就是严冬已尽,春季开始,按旧《农历》所云:“斗指东北维立春,时春气始至,四时之卒始。故名立春。”俗谚有云:“一年之计在于春”,可见立春此日之重要,,人对此节令十分重视,据《礼记》所载,早在周朝之时。每逢立春令节,周天子总要率领诸侯及士大夫,前往东郊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祈求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历代而下,谨遵古礼,每到立春,均要举行隆重的“迎春”仪式。闽南一带,自不例外,地方官府,每于立春前一日,就要作好各种“接春”祭典活动的准备工作。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用桑拓木作骨架,扎以竹皮苇茅。再敷上一层粘土,塑成一只四尺左右高的土牛,同时另塑一尊高度差不多的“太岁”,其状犹如旧式年历上的“太岁春牛图”。

古代以农立国。“民以食为天”,而牛是农耕中最为重要的一种生产力,古人于周代即已创造出以牛拖犁的农耕法,农历也于当时产生,一直传衍至今。可称为古代的重要发明之一。泉州地方于立春日同时举行“迎春”祭礼和“鞭春牛”仪式,当天文武官员齐集东郊迎春亭,俗称“春牛亭”。循古例先祭土牛和芒种神,祈求今年好年

立春节

景好收成。礼毕,再由衙役装扮的“春官”持彩杖象征性地鞭土牛几下,此后便是各级官员按品级人座,参加盛大的“春宴”,席间杯盏交错,笑语欢歌,开怀畅饮,无所顾忌。待众人饱饭足酒之后,才开始抬春牛游乐活动。

土牛和太岁各由雇来的四至六个乞丐抬起,鼓乐彩旗前导,成队的兵勇随从,各级官员穿戴整齐,也走在队列后面,共同组成一个浩浩荡荡的游春队伍,望城中走来。因传说若能抓得春牛土或投石子掷中春牛者皆可得福。所以围观的百姓纷纷上前抓牛土或掷石子,竟把抬土牛的人击得头破血流。因此只有雇用乞丐才肯来抬,这是农牧文化的反映,民元鼎革以后,此俗逐渐废弛,于今已不可复见。

立春节参考资料:

1、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8-02/03/content_7560108.htm

2、http://www.zjol.com.cn/05culture/system/2007/02/12/008174065.shtml

3、http://www.hwjyw.com/zhwh/ctwh/zhgms/jrjq/200709/t20070924_7588.shtml

如有意见、反馈、侵权或投诉等情况,请联系
邮箱:电话:
“扫黄打非”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4 闽ICP备18026954号-27 cnhuoche.com 火车网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