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灯照岁习俗知多少 祈祷灶神卜来年运程

生活小贴示更新时间:2024-04-27 15:40:08

导读:除夕习俗众多,除了吃年夜饭和守岁,还有燃灯照岁的习俗,那么燃灯照岁习俗知多少呢?想必不少人都不清楚吧,下面是小编对燃灯照岁的习俗介绍,还有祈祷灶神卜来年运程的相关内容解析哦,感兴趣的朋友来瞧瞧吧。

燃灯照岁习俗知多少

除夕守岁,除了红红的岁火外,还有“燃灯照岁”的习俗,即大年夜遍燃灯烛。在照明设施匮乏的古代,只有重要节日才会灯光满室。明朝人在年三十夜,会把所有房子都点上灯烛,还要专门在床底点灯烛,谓之“照虚耗”,说如此照过之后,就会使来年家中财富充实。

守岁娱乐。大年夜,国人无眠,现代人有晚会用以观赏娱乐,传统社会人们主要是家人围炉夜话,但也有一些助兴与占卜的游戏。最著名的游戏是藏钩,也称藏彄(kōu)。据说藏钩之戏来源于汉武帝的钩弋夫人,钩弋夫人天生手蜷曲,不能伸开,汉武帝将她娶回宫中。人们后来仿效以为藏钩的游戏。《荆楚岁时记》记载:“岁前,又为藏彄之戏。”藏钩游戏就是众人手中握一物,让对方猜测物在谁手,所藏物件一般是指环之类。对于藏钩之戏的玩法,周处《风土记》中有说明,在腊日之后,老人们分成两班,一班传递手中所藏之物,另一班人猜测传于何人之手,以猜测结果定两班胜负。藏钩游戏考验的是双方传物的技巧与察言观色的辨识能力。庾阐《藏彄赋》生动地描绘了这一情形:

钩运掌而潜流,手乘虚而密放。

示微迹于可嫌,露疑似之情状。

握钩者以种种假象迷惑猜测者,以此增加游戏的趣味。唐朝时期仍然有藏钩之戏,荆州曾有一善猜藏钩的高人,名叫高映。当时段成式以五十人为一组,高不仅猜对手十中其九,并且知道自己本组藏钩之处。人们怀疑他有啥特别幻术,就去问他,他说也没有啥特殊的手段,只是仔细观察其举止表情,“若察囚视盗也”(《西阳杂俎》前集卷六)。唐朝不少人也咏唱过藏钩之戏,如李商隐“隔坐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就是其中的佳句。宋代守岁游戏以博戏为主,“小儿女终夕博戏不寐,谓之‘守岁’。”(《武林旧事》卷三)直到现代一些地区的年俗中仍有类似的博戏,如云南鹤庆人过年大家围坐,一起对着篝火唱歌,然后玩抽签、猜数字的游戏。拜年拿了红包,也用铜板来猜单双,赢者得钱。当代守岁娱乐中,成人大多玩麻将,小孩多打扑克,无论大人小孩,都乐在其中。

祈祷灶神卜来年运程

也有人祈祷灶神,请得出行方位后,抱镜出门,偷听市井中人无意中的说话,以卜来年运程的好坏,称为“听响卜”或“听谶语”。这种抱镜出门“听响卜”的节俗,源于古代的“镜听”。唐朝王建有《镜听词》云:

重重摩挲嫁时镜,夫婿远行凭镜听。

宋朝陈元靓《岁时广记》对此记得十分详细。清人褚人获《坚瓠集》说:今听谶者,祷于灶神,将木勺投入锅中,随勺柄所指方向,执镜而往,谓之“响卜”,即过去的“镜听”。这种偷听人声占卜的方式是以有心听无心,人们对它充满了好奇。蒋心余《镜听》诗对此有生动的描写:“匿影循墙走,寻声倚壁听。何期深夜语,都是十分灵?”

《清稗类钞》中有这样一则镜听故事:有兄弟二人,将于翌年春应童子试,为了知道自己的前程,先在除夕“镜听”。墙边竖梯一架,登上梯子,可遥听邻家人说话。其兄先登梯,嘱弟不要着急上。弟不得已,在梯下徘徊。邻家正做完佛事,道场散后,一群小儿在佛座旁喧闹。一妇人将献佛的果子准备分给他们,有小儿等不及跳到桌上来抢,妇人大叫:“先上者不得,在下者有之。”兄闻此言,懊丧而下,弟懵懂不知。其后弟弟中试,兄长果真落榜。

这则故事的真假不得而知,但真切地反映了当时人们除夕预测前程的巫术活动。

值得一说的还有年关讨账的习俗,明清人以端午、中秋、除夕为三大节,人们在经济生活中也以此三节为三个账目清结日,苏州人称为“三节账”。除夕一节为年终大关节,一年的欠账,此日是最后的追讨日,到了正月就不宜讨要。因此三十夜,要债人络绎不绝,有的甚至在天明后,仍然打着灯笼到欠债人家讨债。年三十夜当铺门前质当者云集,不到天明不得关门。蔡云《吴歈》云:

无地堪容避债台,一年积欠一宵催。

店门关到质钱铺,还点灯笼走一回。

虽然催债的如索命,欠债的也自有躲避、拖延之方。旧时避债者,要么四处躲债,要么就借口应付。所以俗谚有:

年廿七,勿着急;年廿八,我想法;年廿九,有有有;三十不见面,元旦碰面拱拱手。

据称除夕夜时,有些寺庙通宵演戏祭神,欠债人常躲进寺庙看戏,债主不得进去索债,故称之为“避债戏”;债主若硬要到戏台下找人要债,就会引起公愤,甚至遭群众围殴,自讨没趣。岁末穷人变着法儿躲债,就盼着新年早点到来,一旦进入新年,债主就不能再讨债了,否则对主家不吉利。

人们彻夜不眠,为家人老小祈福,等着新年的到来,伴随着新年到来的是天上神仙下降凡间,开始他们与人共处的年度周期。

结语:以上是小编整理的“燃灯照岁习俗知多少,祈祷灶神卜来年运程”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

如有意见、反馈、侵权或投诉等情况,请联系
邮箱:电话:
“扫黄打非”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4 闽ICP备18026954号-27 cnhuoche.com 火车网 网站地图